參與討論串的人有一代農青、一代中農、三代農青、三代中農、公部門主管、醫生。就學經歷背景,有幾位是農業相關研究所畢業,其他則是醫療、行銷等。
論戰出現兩條軸線,『農村人情味』和『機械化生產』。
農村人情味
十二位加起來上千歲的農婦們,在早上十點彎腰種蒜頭,當時屋外氣溫約二十八度,是晴朗無雲的豔陽日。浪漫一點的說法,一群人一起勞動超溫馨的,已經有名畫『拾穗』的氛圍了。
但,這是都市人的想像。實際情況是甚麼?
這些可以當我們阿嬤的長輩們,可能結束工作之後就直接去診所掛號打止痛針,隔天甚至痠痛到下不了床。你會問,那為什麼還要下田? 為什麼要這樣折麼自己?
根據三代中農的說法,源自於古早以前交換工的文化,這一群阿嬤的關係可能是族親或同一村莊等,甚至是好鄰居等等,從小到大有一定交情或工作協助經驗者。
這樣綿密的人際網絡不是我等非傳統農村人可以想像的,但當事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拒絕傷害自己健康的請託,說實話,我們這些局外人也幫不上忙。
以健康的角度來看,阿嬤農婦的交換工文化一點都不浪漫,就是藥袋跟止痛針支撐出來的。
產業v.s社福
為何多數的現職蒜農還是以人工為主? 有好幾種說法,其中一種『導入機械會讓許多老農沒收入,生活失去重心』,這個說法的邏輯大有問題,老農的照顧屬於社福層面,但每次討論到農村,就一直有人把社福跟產業升級扯在一起,支持產業升級的人要被扣上忽視公平正義、罔顧社福的大帽子,邏輯不清根本無法討論下去。
社福歸社福,產業歸產業,混為一談的結果就是農村繼續凋零,產業不尋求方式升級,根本留不住青年。試問,現在的青年會選人工還是機械輔助?
社福歸社福,產業歸產業,混為一談的結果就是農村繼續凋零,產業不尋求方式升級,根本留不住青年。試問,現在的青年會選人工還是機械輔助?
農婦的觀察
以我自己的觀察,要導入機械生產,耕作面積是關鍵,面積過小或是零碎都會讓機械的效能降低。而目前我週遭的完整農地,小的有兩分,大的頂多五分。對操作一台蒜頭種植機來說,總面積一甲地在同一區,跟分散在不同區就差異很大,以分散的農地來說,機器要多花上下車移動的時間,怎麼想都不划算。導入機械化之前,勢必要先進行大規模農地整合。
紀錄真實農村的樣貌
農村凋零是事實,沒有強壯的產業是不可能留住青年。身為農村的新移民,能做的就是用筆記錄真實呈現農村的樣貌。
( 豆知識:內湖 Costco 賣場面積大約有3.4甲。)